这世界上有三类父母。
一类父母是:你说我不喜欢吃芹菜,他就停下来,不再给你夹芹菜;你说,我太热了,要脱衣服,他就说好,然后允许你脱衣服。
第二类父母与第一类父母形成鲜明对比:你说我不喜欢吃芹菜,他还拼命地往你碗里夹,然后告诉你不要挑食,吃芹菜对肠胃好;
你说,我太热,他说,怎么会热呢,我感觉天气一点都不热啊,你要脱衣服,他坚决不让你脱,还批评你,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
第三类父母,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父母中间。他们有时候给你很大的自由,尊重你,不会强迫你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不允许你的自我表达。
但是总体上允许的时候比强迫的时候多。
一般来讲,当第一类父母和第三类父母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比较有福。
但是如果你摊上第二类父母,那真是不幸,这类父母控制欲很强,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他们不断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
本质上,他们在亲子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只见自己的意志,看不见孩子的意志。
孩子身在这样的关系中是非常难受的,仿佛自己是个不存在的人。
我有一个来访者告诉我,有时候她和自己的爸妈说话和相处时,感受到的痛苦让她特别想一刀捅死他们,然后再捅死自己。
她和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她小学五年级开始写日记,到六年级时发现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然后她屡次告诉父母不要偷看自己的日记,甚至把日记上了锁,父母还是开锁偷看。
直到最后一次,她歇斯底里地大爆发,当着父母的面撕烂日记,还砸烂了窗玻璃,父母才真正听到她的呼求。lz16.cn
不过,从此以后她也不再写日记。
另一个例子是:高中住校后,父母经常把她的卧室当成杂物室,亲戚朋友送的年货,旧的棉被,旧的衣服都会打包好放在她的房间。
她每一次回家,都告诉父母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房间。父母每次都说好,可放假回到家,东西依然堆满了她的卧室。
上了大学后,情况依然如此,她为此哭闹过一次,父母却骂她“神经病,小题大做”,“你只是寒暑假回家住一下而已,为什么房间不能放杂物?”
可是她只是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刚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家里重新装修,她拿出自己存下的全部积蓄——五千元给父母,说用这笔钱隔出一个储藏室,再给自己买一张书桌,因为她的旧书桌已经坏了。
可是,最终,父母拿着这五千元,什么都没有做,依然把她的房间当成了储藏室。
从此,她彻底对父母死心,把心门紧紧关上,不再对他们敞开,不再和父母做任何情感的沟通。
她说过这样一段话:曾经我一直在做各种努力希望他们看见我,听见我。
我一直不愿承认或者假装看不见一个事实:我在他们那里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我才会不被看见,不被听见。
所以,无论我多么大声地呐喊他们都听不见我的需求。跟他们相处时那种无力、痛苦、绝望、歇斯底里的感觉曾长久伴随着我,也影响我和其他人的相处方式。
我在人际关系中要么卑微讨好,失去自我,要么过度防御,容易愤怒,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度。
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是自己对他们死心太晚。
自从对他们死心之后,我感觉自己才真正地活着,存在着。一个孩子只有对父母死心,才获得活着的感觉,这样的父母无疑是非常失败的父母。
但现实里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他们或者控制欲极强,或者极度自私自恋,或者爱无能,完全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看见他人的存在。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见,被父母恰到好处的回应。
因为看见就是爱,回应就是爱。
所以,他们会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以获取父母之爱。
如果父母没有捕捉到这个信号,继续无视他,当他的努力最后都变得徒劳无功时,这个孩子就会感到绝望,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他最终放弃了对爱的渴望和呼唤,内在要么变得非常愤怒,要么变得非常麻木。
心理学上认为,好父母有一种爱的敏感性,他们在养育的过程中,敏感而灵活。
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之间有一个平衡,他们可以调协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需要与存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
进而由着这爱,孩子充实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的内心。
当一个小婴儿躺在婴儿床,因为饥饿的痛苦而哇哇大哭时,ta的母亲此刻在厨房,一边走向ta,一边对ta说,宝宝是不是饿了,着急了,妈妈很快就给你喂奶哦。
然后她温柔地抱起ta,充满爱意地看着ta,哺乳ta,给ta吃得饱饱。
很多人不知道,当一个母亲一次又一次这样温柔地回应,其实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她标明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并做出了精准的回应。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镜映”。
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存在感的,但在父母一次次充满爱的凝视中,在父母一次次给予ta的回应中,在父母欣赏和迷恋的双眼中,就像照镜子一样,让婴儿知道了自己的存在。
知道自己是好的,是强大的,是被满足的,是被看见的,是被爱的。
父母成功的“镜映”会塑造孩子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让孩子对自己对他人有信心,也在这样的“镜映”和“回应”里,慢慢学会与人相处和互动。
这个过程就是电影《阿凡达》中反复说到的台词:i see you。
我用心看见了你,我是真正了解你,我是用眼和心与你交换,是用心真正体会你的感受。
眼相见,心相连。
在被看见中,孩子最终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也是在这个过程,孩子将感受到的最原始的痛苦抛给母亲,母亲作为一个容器,包含并处理了这些痛苦,之后再还回给孩子,让孩子可以承接并理解自己内在情绪的痛苦。
慢慢地,在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回应中,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内在的心理容器变大,内心变得强大。
ta生发出了时间和空间感,不会被一时一刻的痛苦毁灭,ta可以更好自处,对痛苦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也变得更强。
这就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心强大,遭遇挫折可以很快振作起来;有的人则情绪起伏混乱,内心脆弱,遭遇一点挫败就陷入焦灼暴躁,觉得难以承受就陷入崩溃感。
因为两个人爱的后盾不同。前者小时候得到了充满爱与看见的高质量回应;后者在小时候被给到的情感协调和爱的回应的质量可能很差。
真正的内心强大,其实是一个人内在有一个宽厚的容器可以承载痛苦。
可以在痛苦的时候有时间和空间性,心怀希望,知道此刻的痛苦不会将自己撕碎,相信明天和未来会发生改变,一切会变得更好;
可以在困难的时候认识自己,安抚自己,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为人父母在做的事。
因为你在用爱让一个孩子存在着,用爱塑造一个孩子内心的强大。
文|meiya
来源meiya(ID:OneStepUp)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