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爱悠闲,有着很多交织着的原因。中国人的性情,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这种爱悠闲的性情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
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理近情的态度。
中国人能囫囵地接受这种道家的人生观,可见他们的血液中原有着道家哲学的种子。
有一点我们须先行加以澄清,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我们已说过它是空闲的产物)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想象中的那些富有者的享受。那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要明了,这种悠闲生活是穷愁潦倒的文士所崇尚的,他们中有的是生性喜爱悠闲的生活。
有的是不得不如此。
当我读中国的文学杰作时,或当我想到那些穷教师们拿了称颂悠闲生活的诗文去教穷弟子时,我不禁要想他们一定在这些著作中获得很大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安慰。
所谓“盛名多累,隐逸多适”这种话对那些应试落第的人是很听得进的;
还有什么“晚食可以当肉”这一类的俗语,在养不起家的人即可以解嘲。
中国的青年作家们指责苏东坡和陶渊明等为罪恶的有闲的知识分子,这可说是文学批评史上的最大错误了。苏东坡的诗中不过写了一些“江上清风”及“山间明月”。
难道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和桑树颠的鸡鸣只有富人才能占有吗?
这些古代的名人不是空口白话地谈论着农村的情形,他们是躬亲过着穷苦的农夫生活,在农村生活中得到了和平与和谐的。这样说来,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我以为根本是平民化的。
我们只要想象英国大小说家斯顿在他有感触的旅程上的情景,或是想象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他们徒步游欧洲,心胸中蕴藏着伟大的美的观念,而袋里不名一文。
我们想象到这些,对于这些个浪漫主义就比较了解了。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旅行,就是在今日,旅行也不一定是富家的奢侈生活。
总之,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是不多的。
笼统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者都是具有锐敏的感觉和爱好漂泊的天性,虽然在物质生活上露着穷苦的样子,但情感却很丰富。他们深切爱好人生,所以宁愿辞官弃禄,不愿心为形役。
在中国,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有权势者和成功者独有的权利(美国的成功者更显匆忙了!)而是那种高尚自负的心情的产物,这种高尚自负的心情极像那种西方的流浪者的尊严的观念。
这种流浪者骄傲自负到又不肯去请教人家,自立到不愿意工作,聪明到不把周遭的世界看得太认真。
这种样子的心情是一种超脱俗世的意识而产生,并和这种意识自然地联系着的;
也可说是由那种看透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的诱惑而产生出来的。
那个把他的人格看得比事业的成就来的重大,把他的灵魂看得比名利更紧要的高尚自负的学者,大家都把他认为是中国文学上最崇高的理想。
他显然是一个极简朴地去过生活,而且鄙视世欲功名的人。
这一类的大文学家——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袁中郎、袁子才,都曾度过一个短期的官场生活,政绩都很优良,但厌倦了那种磕头的勾当,要求辞职,以便可以回家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另外的一位诗人白玉蟾,他把他的书斋题名为“慵庵”对悠闲的生活竭尽称赞的能事:
丹经慵读,道不在书;
藏教慵览,道之皮肤。
至道之要,贵乎清虚,
何谓清虚?终日如愚。
有诗慵吟,句外肠枯;
有琴慵弹,弦外韵孤;
有酒慵饮,醉外江湖;
有棋慵奕,意外干戈;
慵观溪山,内有画图;
慵对风月,内有蓬壶;
慵陪世事,内有田庐;
慵问寒暑,内有神都。
松枯石烂,我常如如。
谓之慵庵,不亦可乎?
从上面的题赞看来,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诗人及学者常常自题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别号。
如江湖客(杜甫)、东坡居士(苏东坡)、烟湖散人、襟霞阁老人等等。
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
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真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真懂得此中的乐趣。
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
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
有人说老子是嫉恶人生的,这话绝对不对,我认为老子之所以要鄙弃俗世生活。
正因为他太爱人生,不愿使生活变成“为生活而生活”。
有爱必有妒。www.lz16.cn
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定爱惜非常,然而同时却又须保持流浪汉特有的那种尊严和傲慢。甚至他的垂钓时间也和他的办公时间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而成为一种教规,好像英国人把游戏当做教规一样的郑重其事。
他对于他在高尔夫球总会中同他人谈论股票的市况,一定会像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受到人家骚扰那样觉得厌恶。他一定时常计算着再有几个春天就要消逝了。
为了不曾做几次遨游,而心中感到悲哀和懊丧,像一个市侩懊恼今天少卖出一些货物一样。
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然而这种悲伤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
这看来是很奇怪的。
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如果我们有了一种永生的渺茫希望,那么我们对于这尘世生活的乐趣便不能尽情地领略了。
基士爵士曾说过一句和中国人的感想不谋而合的话:“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惟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苏东坡的诗中有“事如春梦了无痕”之句,因为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坚决地爱好人生。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生不再”的感觉。
中国的诗人和学者在欢娱宴乐的时候,常被这种“人生不再”“生命易逝”的悲哀感觉所烦扰,在花前月下,常有“花不常好,月不常圆”的伤悼。www.lz16.cn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一篇赋里,有着两句名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王羲之在和他的一些朋友欢宴的时候。
曾写下《兰亭集序》这篇不朽的文章,它把“人生不再”的感觉表现得最为亲切。
背景音乐 | Corde Oblique《Requiem for a Dream》
山口百惠 《ありがとうあなた (谢谢你 亲爱的)》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