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行三。我的祖母有时叫他的小名“三子”。
他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名菊生(我父亲那一辈生字排行),字淡如。
他作画时有时也题别号:亚痴、灌园生……
他在南京读过旧制中学。所谓旧制中学大概是十年一贯制的学堂。
我见过他在学堂时用过的教科书,英文是纳氏文法,代数几何是线装的,还有“修身”什么的。
他为什么没有升学,我不知道。“旧制中学生”也算是功名。
他的这个“功名”,我在我的继母的“铭旌”上见过,写的是扁宋体的泥金字,所以记得。
我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
他在足球校队踢后卫。他是撑杆跳选手,曾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
他又是单杠选手。(励志语录网 www.lz16.cn)
我还见过他在天王寺外边驻军所设置的单杠上表演过空中大回环两周,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他练过武术,腿上绑过铁砂袋。
练过拳,练过刀、枪。
我见他施展过一次武功,我初中毕业后,他陪我到外地去投考高中。
在小轮船上,一个侦缉队员以检查为名勒索乘客的钱财。
我父亲一掌,把他打得一溜跟头,从船上退过跳板,一屁股坐在码头上。
我父亲平常温文尔雅,我还没见过他动手打人,而且,真有两下子!
我父亲会骑马。
南京马场有一匹劣马,咬人,没人敢碰它,平常都用一截粗竹筒套住它的嘴。
我父亲偷偷解开缰绳,一骗腿骑了上去。
一趟马道子跑下来,这马老实了。父亲还会游泳,水性很好。这些,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学的。
从南京回来后,他玩过一个时期乐器。
他到苏州去了一趟, 买回来好些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拉秦腔的板胡、扬琴。
甚至还有大小唢呐。
唢呐我从未见他吹过。这东西吵人,除了吹鼓手、戏班子,一般玩乐器人都不在家里吹。
他的一支洞箫、一支笛子,都是少见的上品。
洞箫箫管很细,外皮作殷红色,很有年头了。
笛子不是缠丝涂了一节一节黑漆的,是整个笛管擦了荸荠紫漆的,比常见的笛子管粗。
箫声幽远,笛声圆润。我这辈子吹过的箫笛无出其右者。
他的琵琶是很好的,但是拿去和一个理发店里换了。
他拿回理发店的那面琵琶又脏又旧、油里咕叽的。
我问他为什么要换了这么一面脏琵琶回来,他说:“这面琵琶声音好!”
不论什么乐器。
他听听别人演奏,看看指法,就能学会,他弹过一阵古琴,说:“都说古琴很难,其实没有什么。”
我的一个远房舅舅,有一把一个法国神父送他的小提琴。
我父亲跟他借回来,鼓秋鼓秋,几天工夫,就能拉出曲子来。
据我父亲说:“乐器里最难,最要功夫的,是胡琴。
别看它只有两根弦,很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好弄。
他拉的胡琴我拉不了,弓子硬,马尾多,滴的松香很厚,松香拉出一道很窄的深槽。
我一拉,马尾就跑到深槽的外面来了。”
摒挡丝竹以后,父亲大部分时间用于画画和刻图章,他画画并无真正的师承,只有几个画友。
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铁桥,是一个和尚,善因寺的方丈。
我写的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他作画有时下款题为“邓尉山僧”。
父亲刻图章,初宗浙派,清秀规矩。
他年轻时刻过一套《陋室铭》印谱,有几方刻得不错,但是过于着意,很拘谨。
有“兰 带”“折钉”,都是“做”出来的。
有一方“草色入帘青”是双钩,我小时觉得很好看,稍大,即觉得纤巧小气。
刻印的人多喜藏石。
父亲的石头是相当多的,他最心爱的是三块田黄。
我在小说《岁寒三友》中写的靳彝甫的三块田黄,实际上写的是我父亲的三块图章。
他盖章用的印泥是自己做的。
用的是“大劈砂”,这是朱砂里最贵重的。大劈砂深紫色的,片状,制成印泥,鲜红夺目。
他说见过一些明朝画,纸色已经灰暗,而印色鲜明不变。
大劈砂盖的图章可以“隐指”,即用手指摸摸,印文是鼓出的。
他的画室的书橱里摆了一列装在玻璃瓶的大劈砂和陈年的蓖麻子油,蓖麻子油是调印色用的。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
元宵节,他用通草(我们家开药店,可以选出很大片的通草)为瓣。
用画牡丹的西洋红(西洋红很贵,齐白石作画,有一个时期,如用西洋红,是要加价的)染出深浅。
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
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
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
清明节前,他糊风筝。
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
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 否则上天就会打滚。
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
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
家父实为第一人(用老弦放风筝,风筝可以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子”)。
他带了几个孩子在麦田里放风筝,在碧绿的麦垄间奔跑呼叫。
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现在是七十二岁, 皤然一老了。
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糨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
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
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
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
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
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我母亲死后,父亲给她糊了几箱子衣裳,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他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颜色,砑出各种花样的纸。
听我的大姑妈说,他糊的皮衣跟真的一样,能分出滩羊、灰鼠。
我父亲为人很随和,没架子。
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
民国二十年发大水,大街成了河。
我每天看见他蹚着齐胸的水出去,手里横执了一根很粗的竹篙,穿一身直罗褂。
他出去,主要是办赈济。
不过他不是去为人治病。
而是去送“华洋义赈会”发来的面饼(一种很厚的面饼,山东人叫 “锅盔”)。
这件事写进了地方上人送给我祖父的六十寿序里, 我记得很清楚。
父亲后来以为人医眼为职业。
眼科是汪家祖传。我的祖父、 大伯父都会看眼科。我不知道父亲懂眼科医道。
我十九岁离开家乡,离乡之前,我没见过他给人看眼睛。
去年回乡,我的妹婿给我看了一册父亲手抄的眼科医书,字很工整,是他年轻时抄的。
那么,他是在眼科上下过功夫的。
听说他的医术还挺不错。有一邻居的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像桃子,眼球红得像大红缎子。
父亲看过,说不要紧。
他叫孩子的父亲到阴城(一片乱葬坟场)去捉两个大田螺来。
父亲在田螺里倒进两管鹅翎眼药,两撮冰片,把田螺扣在孩子的眼睛上,过了一会田螺壳裂了。
据那个孩子说,他睁开眼,看见天是绿的。孩子的眼好了。一生没有再犯过眼病。
田螺治眼,我在任何医书上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
这个“孩子”现在还在,已经五十几岁了,是个理发师傅。
去年我回家乡,从他的理发店门前经过。
那天,他又把我父亲给他治眼的经过,向我的妹婿详细地叙述了一次。
我父亲配制过一次眼药。
这个配方现在还在,但是没有人配得起,要几十种贵重的药,包括冰片、麝香、熊胆、珍珠……
珍珠要是人戴过的。
父亲把祖母帽子上的几颗大珠子要了去。
听我继母说,他制药极其虔诚,三天前就洗了澡(“斋戒沐 浴”),一个人住在花园里。
把三道门都关了,谁也不让去。
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
那时我三岁(实年)。
我到江阴去投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市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
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
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好多蜡烛油点子。
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
我父亲很会做菜,而且能别出心裁。我的祖父春天忽然想吃螃蟹。
这时候哪里去找螃蟹?父亲就用瓜鱼(即水仙鱼)给他伪造了一盘螃蟹,据说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
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
背景音乐-《琵琶语》《落英》《喜欢你》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