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留下了诸多归隐诗,仿佛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出世之心”。可真正将出世付诸于行动的文人也许并不多,陶渊明算其中的佼佼者。
陶渊明原本也无退隐之意,最后愤然辞官完全是被逼无奈之举。
出生于东晋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加之门阀等级制度森严,士族阶层把控朝政及一切要害部门,庶族老百姓要想出人头地,机会几乎是渺茫的。
饱读诗书,壮志满怀的他,便投到了桓玄门下作属吏,可桓玄带兵公然对抗朝廷,野心勃勃的刘裕就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身陷其中,左右为难。
其实桓玄和刘裕都想做皇帝,两强相遇当然勇者胜,刘裕笑到了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干脆自立为王,东晋就这样灭亡了,从此中国进入了“合久必分”的南北朝时期。
陶渊明最终决定从彭泽县令的任上挂职而去,可他并没有像后来的林和靖那样,从此与世隔绝,他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日子,可目光和思念却一直在济世救民上。
人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世便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物质上的东西,要甘于贫穷,要耐得住寂寞。放弃丰厚的物质,而追求所谓的精神,这是绝大多数文人难以做到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是真的看透了,厌倦了,为官的这些年,也是他精神上最痛苦的时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一个人放弃一切名利的时候,也真正开始超脱了。
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五柳先生写出来的田园诗,有一种闲云野鹤之趣,雅俗共赏之美。劳作的快乐,丰收的喜悦,邻里的和睦尽显笔端。
“劳者歌其事,饿者歌其食。”简单的快乐,也是最真的幸福。浓郁的生活气息,超脱的处世态度,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真正达到了情真、景真、事真与意真的天然纯朴。
后世有诸多文人曾效仿陶潜之“田园诗风”,如南北朝之谢灵运,唐朝之王维、孟浩然,宋代之林逋,他们的文风皆有陶元亮的隐逸之气,然性情上却未必能及。
陶公的伟大人格还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几位超级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袁宏道、吴承恩和汤显祖等人。
尤其是千古才女李清照,对陶公之仰慕简直深入骨髓,达到了骨灰级粉丝的级别。她不仅自号“易安”,还把书房命名为“归来堂”(皆取自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她还常用“东篱”填词,吟酒赋诗,文风和作风皆有陶公之身影。
自古文人皆“柔弱”,遇到坎坷和逆境,大多文人会萌生退隐之心。开朗豁达如苏轼之流的文人,遇到“乌台诗案”之后不也是心如死灰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哀莫大于心死,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也想过一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只是朝廷不许,他又再次在宦海浮沉,至死也没能过上陶潜般的农夫生活。
纵观中国名家学说,道家和释家可能是比较出世的,而儒家和法家则主张积极入世。百家争鸣,皆在于人生之态度和处世之抉择。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也无论你有怎样的人生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其实是每个人本性的追求,对文人尤其如此。
想想也是,退一步海阔开空嘛,遭遇不顺,心情不佳时,换个环境生活,换种方式处世,不也很好吗?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