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季,两只刺猬抱团取暖,但无论怎样变换姿势,都不舒服,离得近了,身上的刺会扎伤对方,离得远了,又难耐寒冷。
反复折腾多次后,它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避免扎伤对方。
心理学家给这种现象取了个名字:“刺猬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近则有隙,远之生怨。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觉。
看到一句话:人与人交往,切忌交浅言深,因为心与心之间,需要时间去拉近,人与人之间,唯有留白才最美。
想起前不久听到的一个故事——小王刚入职新公司,身边的人都对他说,工作后一定要跟同事们搞好关系,于是,入职第一天,他就带了家里的特产,趁着吃饭的间隙分给了大家。
一起吃饭时,又大谈特谈自己的家境和成长轨迹。
还丝毫不避讳地说出了自己的小秘密。出于礼貌,身边人不得不应声附和。
可没过几天,再叫人一起吃饭,却没人愿意搭理他了。
甚至在公司其他部门,他有意无意间,听到了不少关于自己的讨论。
小王很难过,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真心实意,换来了对方的敷衍对待,掏心掏肺,换来了对方的没心没肺。
其实任何人交往就是这样,初相识时,两个人还处于试探阶段,太着急表露真心,反倒错付真心,感情没到那份上,说太多隐私类的话题,只会让对方尴尬,令自己难堪。
网易云热评中有句话: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觉得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知乎上也有人回答,碰到交浅言深的人是什么感觉?
有人说,每当遇到这类人时,我的脑海中会迅速浮现几个问号:这个人我认识吗?
他接近我是什么目的?他是不是当我没脑子?年轻时总觉得“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一种虚伪,长大后才知道,这才是人与人交往之道。
苏轼曾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初相识便掏心掏肺,是交往最大的忌讳。
随着关系的发展中,保持距离也很重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将人际交往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其中,0.45米以内,就是亲密距离的范围。而这个距离,通常是我们留给家人的距离。
跨过了,就是失了分寸。
《三十而已》中,最令人气愤的,就是许幻山和林有有这一对。
原本,许幻山是有拒绝林有有的机会的。
可林有有故意错发自己照片给他时,许幻山的第一反应不是删除,而是回了一句“你真坏”,林有有凑上前来要尝一口冰淇淋时,许幻山的第一反应不是后退,而是将冰淇淋递了过去。
甚至当林有有拎着箱子,跑到公司楼下堵住许幻山时,他的第一反应,依然是给她开了房。
很多人都说林有有渣,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许幻山没有距离感。
当他和本该保持社交距离的林有有,以亲密关系相处时,交往的界限随之打破,两个人很难不做出格的事情。
记得《快乐大本营》中有一期,主持人何炅想让朱亚文给吴昕一个公主抱。
在很多人看来,明星在综艺节目上的亲密互动很自然。
没想到,朱亚文立刻拒绝了:我还是抱何老师吧。何炅开玩笑道:是不是嫌弃吴昕重了?
朱亚文回答:不是,我结婚了。
每次想到这个片段,都为朱亚文的举动点赞。因为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的身上,也都有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安全距离,别轻易跨过别人的安全界限。
毕淑敏曾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保持合适的距离,是对双方的一种保护。
同样的,在一段关系中,分寸感也很重要。曾在短视频中看到一对闺蜜反目成仇的故事。
毕业后,醒醒和大学同学去了同一座城市工作,为了省钱,俩人合租了一套房子。
原本以为两个人住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不曾想,却成了醒醒噩梦的来源,室友喜欢社交,经常不打招呼就带人来家里玩。
也不喜欢收拾屋子,每次朋友走后,都会留下没收拾的桌椅和满屋的垃圾。醒醒说过她,室友却没当回事:咱俩都这么熟了,怎么还计较这点问题。
没办法,醒醒只好自己收拾。每次为室友收拾烂摊子,醒醒都满脸怒气。
不光如此,室友每次着急出门,都会不打一声招呼去拿醒醒的个人物品。
洗面奶没了,就用醒醒的。
ipad没电了,就拿醒醒的。但凡放在公共区域的东西,室友就当成是自己的。
她不断跟外人说着:醒醒是我最好的朋友。却丝毫不顾及醒醒的感受。实在无法忍受的醒醒,只能选择一个室友出差的日子,悄悄搬了出去。
她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和一个没有分寸感的人在一起,可想而知的心累。很多读者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事情:身边总有好朋友,喜欢用自己的隐私开玩笑。
从小到大的好闺蜜,又将自己的秘密泄露了出去。还有的好知己,总喜欢口无遮拦评价自己的缺点。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打着关系好的招牌,在做伤害对方的事情。
三毛曾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生隔离。保持分寸感,不仅能保持自己的体面,也能让这份感情,细水长流地走下去。
即便关系再好的两个人,相处时也要懂分寸感。
梁实秋说: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防止过分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成年人的友情,不需要轰轰烈烈,而要懂分寸,知进退。
更要清楚地知道,双方交往的界限在哪里。知道什么话可以说,哪些事不能做。
找准定位,不越边界。亲疏有度,方可圆满。
愿我们的在日后的与人相处中,都能守住交往的距离,拥有更舒服的社交关系。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