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看到今天这个“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谁都想象不到,22年前,它也只是个小小的校办工厂。

 

  当年,已经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办起了一家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的校办企业。

 

  从戴着草帽、蹬着平板车走街串巷,叫卖棒冰、文具;到为别人加工口服液。或许直到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时,宗庆后也不能想象,娃哈哈和他自己能有如此辉煌的今天。

 

  但作为娃哈哈的“当家人”,宗庆后身上有着典型的浙商特征――“吝啬”、能吃苦耐劳,他的性格使一切“想不到”,成为了“必然”。这个性格也定下了娃哈哈艰苦创业的基调,使其不管在艰苦的创业初期、风头正劲时,还是金融危机下都能平稳度过,埋头发展。

 

  创业至今,娃哈哈“没贷银行一分钱款”,如今也依旧栖身于杭州清泰街一栋6层的拥挤办公楼里。作为一个“承载”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生产基地,100多家合资和控股子公司的大企业,这股“吝啬”劲儿,任谁都无法想象。

 

  2010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娃哈哈在北京举行的“娃哈哈与祖国共骄傲”媒体见面会上,面对一位记者提到事必躬亲的问题时,宗庆后幽默地表示,刚创业时,如果要刷一面墙,我会自己用小尺子一点一点地量过来。节俭和乐观精神溢于言表,这也就是娃哈哈“银行里有大量存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娃哈哈集团拥有员工2万余人,2009年年销售额突破432亿元。

 

  与其他很多上“福布斯富人排行榜”的富豪不同,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不是上市公司。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娃哈哈22年来完全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强大的营销网络来获取利润的,可谓“赚取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吝啬”富豪也有社会责任感

 

  娃哈哈的社会责任贯穿了建厂始终,娃哈哈的很多工厂都是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在拉动当地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09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至今让很多人心有余悸,但同时也让很多人心生温暖,因为有太多的人展现了其无私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其中也包括了这个看似“吝啬”的企业家。

 

  灾情发生后,娃哈哈集团多次像灾区捐钱、捐物,灾后积极投入重建工作,同时还在灾区建厂,接收灾民,解决其就业问题。同时,娃哈哈集团向四川省民政厅发函,申请集体领养500名地震孤儿,负责其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生活、学习费用,直至其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彰显了娃哈哈作为民族品牌在打赢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所彰显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娃哈哈保持了年均70%以上的增长幅度,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各项指标连续十一年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小厂,成长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龙头老大。这样的成绩,与企业22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有关,更与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有关。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