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自律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看上去大多是无趣的。

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那里看书;在别人享用着美食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周末的时光,很多人慵懒地睡到中午,他依旧雷打不动的早起、跑步、看书、工作...

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但真实情况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

如果你总是随心所欲,讲究及时行乐,不知道努力,别人玩你也玩,别人努力你还在玩,依旧放纵自己。那么如此不自律的你,现在看似是自由的,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资本。

当手机使用快捷方便时,人们可谓一机在手天下皆有,但是唯独没有自己,抖音、快手的各种人生冲刺着我们的生活,但偏偏里面没有了我们自己。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是看不出来,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终将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量变足够了才可能促成质变,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

自律

立志是自律的起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做什么呢?答案是:做第一等事。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这也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王守仁的人生方向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他一生有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但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上,王守仁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要做就做第一等事,胸中有志,心中有事,自律才有了根本的依托。有了人生目标与志向,自然会拥有自律的能力。

自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自律

说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坚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险峻的高山,越临近山顶,能够咬牙坚持往前走的人越少。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一位名叫沈华的96岁老爷爷走红网络,健身26年的他体格健壮,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大家都喊他“华仔”、“华叔”。

沈老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从不超过晚上十点睡觉,早晨四点多就起床活动身体,每天下午到健身房报到。他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沈老说:现在健身和运动是我最好的朋友。

七十多岁的沈华最初进健身房,总遭遇很多白眼,很多人都觉得他一把年纪,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只是健身房的过客,沈华却用二十年变成了为人熟知的“肌肉爷爷”。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40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高产。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10页就停下来。

另外,他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产出优秀的作品出来。

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心辜负他们。

越自律,越优秀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说: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愿我们真正成为自律的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没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越勤奋,越努力;越自律,越优秀。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