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走他乡前,我是一个从不怕寒冷的东北孩子。

 

我的冬天,是降临在妈织的毛线手套和爸做的白菜炖豆腐里的,我早已习惯他们替我把这厚重的严寒挡在窗外,让我在天然冰箱般的城市里也时刻置身于23度的温暖中。

太爱惜自己羽毛的鸟儿,怎么能够飞得远?

可是那远行的一年却让我发现,奥克兰不一样,那是离开家的地球另一端。

 

它的冬天是突然的,肃杀的,随着一阵冷风铺面而来的。

 

这里不是家乡,没人给这可怖的季节添点温情的味道。

 

我至今可以无比清晰地还原那个傍晚。(励志语录网 www.lz16.cn)

 

我刚刚结束在亚洲超市里一天的工作,神色疲惫地走到公交车站。

 

这是我来到国外的第一份工作。

 

可那每小时十纽币的薪水让我开心不起来,我就像是挨了成人世界里的第一记闷棍。

 

那一刻我的心里只有两种绝望的情绪相互交替着。

 

一种,是为一份站了整十个小时的“底层”工作,另一种,是刚刚错过了六点十分的那趟公交车。

 

我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几乎要哭出来。

 

这下一辆不知何时才来的车,就让我像“等待戈多”那般无望。

 

天就这样暗下去了,不一会就黑了整个头顶,一阵风吹进了我单薄的衣服里。

 

你看,一个称不上是故乡的地方永远冷漠,这强盗般的冬天也来了。

 

这时我的身旁啪唧坐下一个金色头发的小妞。

 

她动作大大的,毫不客气,有点天真的男孩子气,一双蓝眼珠也毫不惧生地看向我,“你好啊!”

 

我低声地回应,“你好。”我尽量避开她的眼睛,坏情绪让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

 

她却满是聊天的兴致,白皙的手指指向不远处的灯光。

 

我刚刚下班,你看,那就是我工作的餐厅!

 

我的眼睛看过去,那是一家典型的洋餐馆,以“繁忙”而著名,常常到凌晨还灯火通明。

 

我不禁多看了她一眼,她大概和我同岁,显老的白人基因让她的眼角有了两道浅浅的皱纹,她的鼻子冻得通红,黑眼圈有点严重,但那眼神里却没有半点的疲惫。

 

我依旧心思沉沉地说,“哦,那里一定很忙吧?

 

我也刚刚下班,只希望这公交车快一点来,你我就可以早一点到家了!”

 

她说,“哦,不不,我不回家,我还有第二份工作哩!”

 

我惊讶地张大嘴巴,脱口而出“天哪!你不累吗?你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啊!”

 

她哈哈大笑,“我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吧,不过没关系,我就要买车了!”

 

她看我大张着嘴巴,还以为我没有听懂她的话。

 

神采飞扬地向我解释,“嘿,我为这车攒了几个月的钱了!”

 

我们彼此间的逻辑在此刻错了位。

 

我没有及时在“买车”和“打两份工的辛苦”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

 

她没有理解我还没来得及扎根的生活让我的思维受了限。我是在那辆载我回家的公交车上读懂她那番话背后隐藏的含义,“我打两份工是为了要买车,这份努力是顺理成章的呀。

 

有什么好委屈好抱怨的呢,应该高兴才是呀!”

 

于是走下公交车的时候,这夜还是一样地寒冷。

 

我却忽然觉得这生活多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如果这份每天要站十个钟头的工作,是为了搬去一个地点方便一些的出租屋,是为了买辆车而不必再等公交车,是为了作为一份更好工作的跳板。

 

那么现在这份起早贪黑的努力,哪里还会有什么值得委屈的呢?

 

现在回想,这绝对是我在国外上的第一堂课,我走进人生的教室里。

 

看见黑板上用这样一句话欢迎我:努力才是人生的常态。

 

后来我的生活一度比“每天十小时站立收银”还辛苦,打工——在几份工之间穿梭,读书——靠一杯接一杯苦咖啡熬夜写作业,坚持写作——把所有见缝插针的时间都捡起来供文字使用。

 

我像一个从不停歇的马达,用冲锋的姿态,为自己在异乡的土地上拼着一点江湖。

 

每当被人问起“这么努力干嘛呢?!”

 

我都能想到几年前生活中的那段插曲,内心就会激起这样的感触,“可是这么好的日子,不努力又能去干什么呢?”我真想把自己一步步稳定前进的生活展开给旁人看——

 

因为打工赚钱能够去交学费,因为认真读书得了一份好工作,因为坚持写作终于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

 

旁人总以为这努力是辛苦,可我却偏偏觉得这是我的幸运,因为这份努力从来没有辜负我。

 

努力多好,近一寸有一寸的收获,多一分收获生活就多一分欢喜。

 

一转眼已经来到国外四年,这里依旧没能成为我的家乡,并不是每一刻都有能踩紧的土地。

 

可是感谢这次远行,一场场文化的碰撞。

 

将我的思维里注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比我在学校中待的十几年,对人生产生的作用更要深远。

 

西方人的思维直接,简单,没有拐弯抹角的路线。

 

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把努力当做生活中理所应当的部分。

 

我看到这里十几岁的青春期孩子,在周末去帮邻居剪草坪,或者在清早挨家挨户送报纸。

 

以此换取看电影买游戏的零花钱;

 

我看到二十岁的大学生,为四年的学生贷款在麦当劳打零工。

 

或者为自己的房租和周末晚上的啤酒在餐厅里端盘子,就连我房东那五岁和七岁的孩子。

 

因为央求父母买了ipad,都要为此用洗碗晾衣服清洁自己房间的劳动作为偿还……

 

我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文化中看到。

 

这人生,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负责任。

 

因为生命中没有绝对的依靠,有一条道理简单而实用,努力,就有收获,没有努力,就没有所得。

 

我常常听着中国留学生抱怨“为什么爸妈不能给我买这个”,也看到有年轻人和当初的我一样因为做着一份“底层”的工作而满脸委屈,这时就会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和当地人如此地不一样?

 

细细想来,我们的世界里好像缺少一种“18岁后已成人”的情感仪式。

 

即便已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也是“未断奶”的状态。

 

很自然把父母的拥有理所应当地据为己有,一旦在这成人世界里经历一点真实的辛苦。

 

都轻易把它当做委屈,并未察觉这每一份努力,都在为着“一无所有”的自己做积累。

 

而复杂的人际网络又让我们活在旁人的世界里,“别人的拥有”,“别人的质疑”。

 

这些很容易会让内心不坚定的人忿忿不平地想“我为什么要努力呢?”

 

这样无法发自内心的努力,让很多人钻了牛角尖。

 

闷闷不乐地在生活里被动前进着,远不如西方人拼搏时那样地潇洒。

 

我时常想,到底是西方人把人生中所有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还是我们,把人生中原本应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我相信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会一帆风顺,没有人能天生拥有一切,也不会保证没有跌倒的时刻,但是努力,就是上天的补偿,因为努力代表“改变”,这“改变”就是一种希望。

 

如果想成为一个博学的人,那么就去努力读书,别去在意有人问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因为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坚持;

 

如果想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孩子,就努力赚钱,别人说起“还不如嫁人”的时候。

 

就告诉他“那不是每一个女孩的归宿”;

 

如果想成为一个身材优美的人,那就去努力运动。

 

不要因为别人说了“不觉得运动有什么效果”的话而半途而废。看看身边靠努力成功的朋友。

 

他们从来不抱怨自己的辛苦,也不去理会别人的声音。

 

因为努力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这是心甘情愿的公平交易。

 

当努力成为了人生的常态,那你的生活就一直充满希望。

 

如果现在的你正在为自己的梦想一刻不停地努力着。

 

却忽然有人打断你,“哎呦,那么努力干嘛呢?!”

 

你可以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

 

就像在阐述一个天大的秘密,郑重地说,“因为呀,努力才是人生的常态。”

 

如果他没有听懂你的话,那请你一定问问他,“太爱惜自己羽毛的鸟儿,怎么能够飞得远?”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