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都行动起来,对每一个当下都做出一丁点的改变,又何惧所谓的人生下半场呢?

2020年的六分之一即将过去十天。

因为一场措手不及的疫情,时间像是被无限延长。我们在等待中,慢慢迎来春天。

后半辈子的4个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道:诗词君,我快三十岁了,还只是公司里的小职员,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因为疫情不能复工,觉得自己快要荒废了。

这场被延长的假期,就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次缓冲。

有的人在假期里,不断充实自己,将每一天都过得精彩丰厚。而有的人,正像是这位给我们留言的读者,整日感觉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不知道往何处使劲儿。

告别无意义的社交,给生活“静一静”

除了家人和伴侣,朋友是我们人生路上陪伴我们最久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交集也不再频繁,很多友情便开始有了间隔。

大学毕业之后,原以为天长地久的情谊,也在时光中渐渐淡去。前几天跟友人吃饭,聊起了微信的好友人数,友人说自己添加了一千多个人,问我多少,我说300不到。

她不信,非要看,我就把手机给她了。结果看到267个联系人,她的表情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她说这个时代,怎么会有人联系人这么少呢?

我反问她,如果你有困难,你觉得这一千多个人里,能给你帮助的,有多少?

她回答不上来。

大多数时候,真正使我们劳累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无效的社交”。

知乎上有人提问:什么是“无效社交”?

下面这个场景也许算个代表:你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三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

仔细想一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被这种“无效社交”占用了。

网上看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有干净的生活,必然源自有干净的圈子。

所谓干净,常常指彼此间利益纠缠不深,相互打扰不多。也就是说,在这个圈子里,各自都活得自在而简单。自在是因为不相欠,简单是因为少瓜葛。

我们身边看似每天都汹涌着各种人事物,其实99%的信息都与我们无关,99%的人物都与我们无关,99%的社交与我们无关。

2015年,余秋雨受邀上《开讲啦》时提到一件事:他在十几年前,走遍了世界上很多古文明的遗址,去寻找和中华文明有时间对比的那些古文明的遗迹,到终于快走完的时候,有一个传媒集团的老总很感动,就对他说:你年纪也不小了,你也有自己的学术、地位,居然冒着生命危险走那么多的路。

然后就决定,最后这段路,车由自己来开。

这个车程是17小时,余先生想,两个男人在一个小车上17个小时很烦闷,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他做——他不是传媒的老总吗?我已经离开文明世界半年,我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完全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

于是,他说:“好,你给我补课,这十几个小时够了。”

老总讲了不到10分钟,就把世界在这半年里边发生的一切讲完了。

余秋雨说:“就这一些?”

老总说:“就这一些。”

余秋雨又说:“中国呢?”

于是,中国也只有5分钟,就讲完了。

老总说:秋雨,现在的所有的信息,当它已经发生以后的第二天,连再讲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

于是余秋雨在那个车上明白了这一点——这半年自己是赚了!

你看真相就是这样:我们大部分人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这99%与我们无关的人事物上,而忽略了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

牢固的情谊,是不需要维护的,与其费尽心思经营不确定的关系,不如用那些宝贵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儿。

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的交友定律:在你不需要朋友的时候,交朋友;

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努力的提升下自己。

所以,越往后的人生,请删除你99%的社交。

人生下半场,需要钱,更需要健康

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健康,是对自身体格的要求,也是一种责任感。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谁更有耐力。尤其是人到中年,财富并不是衡量他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志了,而是成功之后是否还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身体。

刘德华今年59岁了,大半辈子都被称为“拼命三郎”的他,到最后也开始“认怂”了。

他曾经一年拍十几部电影,无论什么高难度动作,他都非常敬业的自己上阵,不用替身;拍电影时从马背上摔下来,差点没命;曾经几乎全年无休的出专辑,连续开演唱会……

而在后来的访谈中,鲁豫问他:“你在怕什么呢?”刘德华说道:“家。”

尤其是人到中年,如果失去了健康,那不仅仅是自己承受病痛折磨,还会给家庭带去心灵的负担。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位青年人,纵使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某一天,他遇上以为老人,老人问他:年轻人,你怎么不快乐呢?

青年人说道: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穷困潦倒!

老人摇摇头笑道:穷?你明明很富有啊!青年不解,老人继续问道。

如果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青年人斩钉截铁回答:“不干!”

老人又问:“那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

青年人说:“更不干了!”

老人没有解释,继续问道,青年人也继续回答着。

假如使你双眼都瞎掉,给你十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

青年哑口无言,若有所思。

枸尔顿说:最穷苦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健康,但是最富有的人为了健康甘心情愿放弃所有的金钱。lz16.cn

拥有健康,就拥有了一切的可能。钱没了还能再赚,健康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多读点书,书籍不会“背叛”你

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如此便捷,远胜过世间最高明的老师。

讲一个之前看到过的小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个爷爷和他的小孙子,爷爷爱看书,每天没事就坐在溪水边上看书。

一天,小孙子好奇的问爷爷,你每天都看这么多书,记得住吗?

如果看了记不住,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爷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小孙子从家里取来装煤用的黑黑的竹篮,然后让他去小溪里面用竹篮打水。小孙子虽然很郁闷,竹篮怎么可能打的上水?

但他还是照做了,打了两次,都是空空的,小孙子不干了。爷爷你是不是嫌我打扰你,故意戏弄我呢,竹篮怎么可能打上水.

爷爷说:你再多打几次试试,小孙子又试了几次,气呼呼的把篮子扔到一边。这时候爷爷捡起竹篮对小孙子说,你看这个竹篮,虽然没有打上来水,但是它是不是已经被水冲的干干净净了?

这就和人读书一样,虽然大部分的东西忘记了,但是书本的知识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你的心灵,读的多了,原本蒙尘的心灵,也会变得像这个篮子一样清亮透彻。

小孙子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小溪边常常有一老一少两个身影,各自捧书阅读。

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我们从书中获取道的思想,于我们而言,都是坚固实用且历久弥新的。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无论身处何处,灵魂都是自由的。无论何时,他们都不会被苦难攻陷。

回归平凡,心安即是归处

人到了某个年纪,就特别向往静谧。内心追求安定,同时也在渴求着丰盈。人生到了下半场,情绪稳定是最好的状态,波澜不惊是最好的心情。

身为孩子辈们眼中的长者,经历大半辈子的风雨,看待世事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处理问题也更加深思熟虑、得心应手。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那个因为不想假唱从而罢演春晚的朴树吧,去年,他受邀参加一档名为《乐队的夏天》的综艺节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他,再次上了热搜。

当天,所有参赛队伍演唱完毕之后,朴树在嘉宾席站了起来,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他,就在大家期待他说点什么的时候,朴树说:我岁数大了,回家睡觉了。走了,谢谢。

很多人总是在人生的忙忙碌碌中赶场,不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像朴树这样的人,最终都能回归到平凡中,更别说大多数普通人了,一杯茶、一盏灯,亦或一小杯酒、一张书法,洋洋洒洒的生活有很多种,就看我们怎么选择,怎么活。

苏轼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道: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岩松所说:人生的过程,5%是快乐,5%是痛苦,90%是平淡。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安静,平凡地拥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哪怕老去,也是给生命添加了一种厚重的底色!而这底色,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人生下半场,我们要明白四个真相:

1、减少无意义社交,圈子才能干净;

2、保持健康的身体,拥有健康,才可能拥有其他的一切;

3、多读书,因它会改变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4、生命到最后,都要回归平凡。

文章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周国平先生的话: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