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眼看到的人生故事也越多。老人们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俗语又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人生的起伏变化,说是无常,又似有常。与您分享赵华荣的文章:午汲小和尚。

相传,明朝初年,午汲村有一个财主善经营会赚钱,然而年近半百却没有子嗣,于是他就东拜佛西求神,终于在晚年生得一儿。为了好成人就给他起了一个乳名叫小和尚。

关于小和尚的故事也就从里展开了。

午汲小和尚 – 赵华荣

小和尚自然一出生就娇生惯养,生怕他受一点委屈,作为父亲爱子之心更加浓烈。因为自己年龄不饶人,他一心想创造更多的财富,总想让儿孙今后生活无忧。

甚至想找到一眼涓涓细流的财源,能万世享尽荣华富贵。大凡世间的事久谋必成。老财主终于发现了一个商机:附近有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叫阳邑,那里常年没有水吃,人们每天要到几里外的山沟去挑水。

仅吃水一项就需要一个劳力。

如果自己出资修一条渠引水入村,让人们既能用水方便又能长久收取费用,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开始行动。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那个时代不像现在铺下管道即可,是要在地里砌上砖石渠,几里路需要经过多少户人家的土地呀。地的主人千差万别实在不好统一,也因此久久不能开工。

老财主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凡路过谁家的地就用银子挨个铺过,就算把地永久买下了。仅那么一小绺地就值那么多的钱?

结果一下就把地的主人给震住了,没有一户不同意的,纷纷跑到地头去数钱。这样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终于把水引到了村里,就是今天依然存世的阳邑池。

建成之后,村人皆大欢喜,不仅把地卖了个天价,吃水也方便了。

财主在池边上了一道锁:一担水一个小铜钱。

人们纵然心里觉得不爽但也可以接受,人们毕竟亲眼见到人家的花费,收费是理所当然的事,一个铜钱可以省去不少事,也值。

财源滚滚也许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小和尚生活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花钱就是了。

可能是年龄还小,他也从来没有考虑去如何经营这些家产,接老父亲的班。老子却开始担忧起来,便作了种种设计、规划,在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安排后事:我死后如果抬不出棺材就把照壁拆了,不需要动用银窖;冬天要烧屋子里已经备好的煤糕,烧的时候用锤子敲开,因为火口放不进去。

如果银窖的钱花完了,你可以卖房子,先卖偏房,卖房的时候不要整卖,要从上往下卖,先卖瓦、卖椽、卖檩、卖梁、拆墙、最后再卖基石。

仅卖这一座房子就可以供你一辈子活了,实在没有办法也必须把阳邑池给保住,那是一棵摇钱树。父亲一步一步安排完后事就咽气了。

果不其然,棺材抬不出大门,照壁正好挡住了,小和尚虽然还记得父亲临终的话,可是一看照壁上画着一幅十分漂亮的画,他摇了摇头,便令人把围墙拆了个洞把棺材抬出了。

等丧事办完小和尚总算松了一口气,自己成了这份家业的主人,不必再受父亲管制。于是开始为所欲为。有一次邻村过会、唱戏,他就问:咱们村为什么不能过会呢?

村人不好回答就只好说是老辈人兴下的。小和尚不愿意了,他也要让午汲过会。

第二年在临近会期他宣布,午汲在邻村过会期间洒三天钱。

嘴上没毛说话不靠,都以为他在开玩笑。谁知,他为了把人们吸引到午汲就把他收来的水费铜钱雇人背到房子上,他亲自向下挥洒。结果四邻八村全来拾钱了,确实把邻村的会也夺了过来。

如此的任性,这般的挥霍,再多的家产也是不够的,到了冬季他偏不烧父亲已经准备好的煤糕,而是卖了煤糕买炭烧。lz16.cn

不知过了多少年他把老子赚的钱花完了,他开始卖房子,但他嫌拆房子卖麻烦,就一座房子给整卖了。等他把房子一座一座卖完后,他就从豪宅搬了出来。

父亲的苦心经营变成了别人的财富:原来照壁里的钱足够发丧用;每块煤糕里有一枚元宝;房子的每一根椽、每一根檩、每一根梁下面都有钱;在基石下面也有钱,这些钱在正常情况下也是够他花的。

父亲之所以让他拆照壁、砸煤糕、拆房都是精心设计好的,这是怎样的煞费苦心呀!

老财主在九泉之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站在街头。

不过他很庆幸不惜重金建起了一个阳邑池,只要保住阳邑池也不会把儿子饿死的。然而他错了,错的很彻底,他不知道上天有一条极为公平的定律:创造财富需要智慧,留住财富也必须有能力;

一个人在世间拥有的财富是对世界认知的变现,如果直接从别人手中接过的财富与自己认知世界能力不相匹配,上天会有一万种方法收回。

阳邑的人们开始密谋小和尚的水池了,毕竟吃水花钱是每家每户的一项开支。村里几个有头脑的人偷偷刻了一块石碑,在晚上悄悄扔进了池里,之后过了些日子村里的人去挑水就不再付钱了。

小和尚一人怎能敌过全村人,只好报了官府。

当县令来到村里查问时,在场的人都说是老财主在世时霸占村人的。

县令不摸情况就要双方找证据,结果村里上了岁数的人说有石碑为证,当有人从池里把石碑抬上岸时县长哪还去辨认新旧,一声起轿回府,便了了此案。

知子莫如父,老财主最担心的阳邑池就这样轻易而举让人给讹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户人家早晨开门时发现小和尚在门前的草堆里冻缩一团,饥寒交迫,脸色苍白,气息奄奄。主人便把他领回家里给他做了一顿饭,小和尚一口气吃下三大碗,直喊好吃。

原来此人正是他家原来的厨工。饭后把他领到一个屋里,指着几个席圈说,这就是你当年吃饺时,只吃馅剩下的皮,我觉得扔掉可惜了,就悄悄的收起来晒干以防不测,谁知又让您吃了。

如果您愿意,尽管吃,因为本来就是您们家的,我还伺候您少东家。

小和尚早已泪流满面,一声不吭默默地走了。

至此,小和尚不知去向。有人说他没脸在附近行乞,远走他乡了。有人说气死了。

这个故事是早年父亲讲给我的,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查过地图,其实这两个地方与我生活的地方并不遥远。我一直想到这两个地方去看一看。

我还想带上家眷,特别是带上晚辈。却是在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完成这一心愿。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官员、明星、老板疯狂敛财的案例,动则就是以亿为单位。同时我们还看到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烧钱的资讯。

似乎与午汲父子如出一辙。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在他们身上就没有过了二代呢?

历史上范蠡救子可以找到答案。范家二公子在楚国因杀人被囚起来了,按当时的律令“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作为父亲稍有活动余地肯定要尽力去争取。原本他是派小儿带上重金去的。

老大不干了,好像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无论老爷子怎么解释就是不行,最后以死相逼。无奈只好改让老大前往,临行前,再三叮嘱:把钱给了庄公就不要管了。庄公收到钱后也叮嘱老大尽快回去。然而最终不出范老爷子所料,把事办砸了。

范蠡又称朱陶公,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

如此高智商的人为什么要相信小儿不信长子呢?他非常明白老大在家从小与自己一起创业,深知财富来之不易,而小儿生下来就活在财富堆里,根本不知道父兄的艰辛。

之所以让小儿去,知道他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不想那么多,而老大则总想以最小的投入办最大的事,最好是不花钱办成事。范家父子都没有错。

这个故事可以诠释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的疑惑。第二代见证并参与了创业的过程,所以花钱还是比较节制的,而第三代则就不同了,人往往有一种惯性思维:我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受我这样的罪了!

于是努力去赚钱。

现在的“豪二代”他们看到自己的父亲,是官:天天有人上门送;是明星:一个广告、一句台词、一场演出就是普通人家几辈子的收入;

是老板:只要关系理顺了,财源如江河般源源不断涌进帐户。他们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节俭?有人调侃说,谁愿优秀,那都是逼的。

战国时期的苏秦曾说:使我有洛阳二倾田,焉能六国封相印?

反过来我们可以说,败家子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角色,是我们普通人没有这个资本,没有家当可败,只能变得优秀而已。

正当的挣钱,通过劳动获得没有错,他是对一个人立世能力的见证。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过钱的归宿就显得可悲了。重蹈了午汲老财主的覆辙。

可悲的不是小和尚而是他的老子。儿孙自有儿孙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人父母总想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财富,让后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幸福生活与财富多寡不是没有关系,而是两个概念。还是林则徐看的透: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名贤就是名贤,林公百年过后至今后人依然优秀、卓越,而午汲小和尚成为流传坊间的笑柄。

阳邑旧水池旁,午汲的老街上,坐着几个抽旱烟的老人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过往的人们坐在一代一代用粗布裤子磨得光亮的石头上,好好静一静。

静一静处在当今物欲横流时代浮躁的心,认真思考一下奋斗的初衷,再回首看一看身后儿孙的眼神,为明天的出发找到一个航标。

书为伴,笔同行,彼同心。语录集-最美语录